丝路语言文化视域下的福建龙海芗剧
(文/黄 薇 林思雨 原文刊载于《丝路纵横》杂志2022年5月刊)芗剧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其足迹遍及于漳州、晋江、厦门等闽南和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芗剧中多种多样的传统剧本,具有它独特的闽南风味。这些剧目用自己闽南风味的语音唱词押韵方式、带有闽南味道的词汇、还有地道的闽南谚语俗语。随着闽南人的海外移民,芗剧也散播到世界上的众多地区,在海外尤其是台海两岸的交流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芗剧唱词的特点
芗剧唱词押韵齐整,具有音韵美。芗剧需要配乐进行表演,因此韵律和谐对于芗剧表演十分重要。芗剧一代宗师邵江海先生的剧作《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是焦仲卿在得知刘兰芝去世之后,在刘兰芝的墓前用唱的方式概括了她的一生:
“十三岁,会织绢,细致幼功;十四岁,举针黹,剪裁补缝;十五岁,弹箜篌,琴声嘹亮;十六岁,写文章,诗词动人;十八岁,喜相逢,娶嫁成婚;两年中,少年夫妻,糖甜蜜甘;一转眼,南柯一梦。十九岁,黄土内,玉碎花残。”
唱词最后一个字“功、缝、亮、人、甘、梦、残”的闽南语读音属于十三韵中的言前韵。互相押韵的字音听起来富有韵律,朗朗上口,也便于记忆。
《孔雀东南飞》的唱词优美和谐,不仅塑造出刘兰芝的立体形象,而且激发人们回忆刘兰芝的多才多艺,这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观众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焦仲卿对刘兰芝的思念之情,充分地把听者与唱者的感觉捆绑在一起。
芗剧唱词夹杂着闽南特色词汇。由于芗剧是在闽南地区盛行的一种戏剧形式,所以芗剧的唱词具有浓厚的闽南风味。唱词中包含着较多富有闽南特色的词汇。
在邵江海先生的《刘三姐》剧作中,就出现了很多带有闽南特色的词语。例如:“床”在唱词中念“眠床”;“放煞”在闽南语中是放弃的意思;“盖房子”在闽南语中叫做“起厝”。在闽南这一代地方,“床”和“眠床”是有些许区别的。单单一个“床”字是用来单独指示饭桌,而“眠床”是日常休息的床。所以加一个“眠”字是区分饭桌和睡床的基本依据,这也深切的表现了芗剧唱词中的词汇带有浓厚的闽南地域文化。“起厝”在闽南地区也是极为常见的。“厝”就是指人们居住的地方。在龙海地区,我们会把邻居叫做“厝边”,换句话说你居住的地方边上的人家就是你的邻居。“起厝”也就是建造房子。而在闽南地区建造房子是一件不可以轻易疏忽的事情。所以“起厝”在闽南地区也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样的词汇特点,让芗剧唱词有别于其他地方戏剧的文白,使演员所表演所演唱的内容能与原台词相近或者更甚于相同,而具有自己独特的闽南风味,让芗剧在唱词中更具有闽南特色。对于普遍的观众来说也更通俗易懂、古朴有韵,拉近了演员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样的唱词不仅发挥了芗剧的戏曲特色,也增强了闽南方言的特色。
芗剧唱词中还会有闽南谚语或者俗语的出现,这些谚语以及俗语不仅集中体现了闽南人民从古至今的智慧,而且还使得平淡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增加了唱词的趣味性,也充分体现了闽南这一代的风情特点,便于观众的接受。比如:龟笑鳖无尾(《薛丁山与樊梨花》);人怕出名猪怕肥(《新狄青》);树头站得在(牢),不怕树尾做风台(《伴鬼闯江湖》)。“龟笑鳖无尾”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它的下一句是“鳖笑龟粗皮”,意思是说龟和鳖本来就是属于同个种类的动物,它们的外形长得十分的相似,但是因为龟的尾巴比鳖长,所以龟笑鳖无尾;而鳖的背甲会比龟柔软许多,所以鳖笑龟粗皮。单单从外形看来,龟和鳖是同样的种类并且外形是很相似的,就算他们再怎么互相嘲讽讥笑,都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人怕出名猪怕肥”与普通话里的俗语一致,说的是人一旦出名的就会容易遭受到别人的攻击,而猪变壮了就证明它已经到了要被宰了卖了时候了。这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高调张扬,应该要低调一点,虚心做事,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树头站得在(牢),不怕树尾做风台”告诫人们如果树根能够扎得深站得稳,树尾就能抵御台风。这些闽南俗语或谚语夹杂在芗剧唱词中,增添了唱词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显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芗剧唱词所出现的谚语、俗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这些语词思想根深蒂固于观众内心,再将这些谚语俗语搬到芗剧的表演舞台之上,使唱词从简单直白变得更加富有深刻哲理,使戏剧更富有生动性和说服性,在单纯欣赏芗剧剧目的同时还能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也将闽南人从古至今的智慧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舞台上。
观看芗剧的人群除了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还有天真懵懂的稚童。这些孩子们观看芗剧或是被热闹的气氛所吸引,抑或是被各色各样的芗剧角色所吸引。现如今能掌握闽南方言的孩子为数不多,他们虽然不会用闽南方言进行表达,但是他们会将对芗剧角色的兴趣转换成对芗剧语言的关注,进而揣度语句词汇特点。通过观看芗剧表演,孩子们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谚语俗语,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正是由于芗剧唱词中含有通俗易懂、生动自然的词汇、谚语、俗语等,才使得芗剧在闽南地区成为家喻户晓的闽南剧种。
芗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芗剧作为闽南戏剧文化圈的主要剧种之一,自然在闽南戏剧文化圈的第二核心地带和外围地带发挥着重要影响。实际上,芗剧与台湾歌仔戏本是同根同源,台湾歌仔戏是在吸收闽南文化营养的基础上诞生的,芗剧又是台湾歌仔戏回传反哺闽南文化的结晶。这种直系亲缘关系使得芗剧在台海两岸的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优势,并发挥着巨大作用。芗剧艺人的互相交流是台海两岸最早进行交流的活动之一。
闽台两地的移民遍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这也使得芗剧在以东南亚国家为主的海外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功用为芗剧赢取政府与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从而更好地在现代社会进行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动力。如2009年漳州市芗剧团再度受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邀请,排演了《梁祝》、《保婴记》、《乞丐与状元》等十几出优秀剧目赴新演出,创下了新加坡韭菜芭戏棚观众爆满的纪录,为宏扬闽南文化、打造剧种品牌文化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除漳州芗剧团外,厦门歌仔戏团、龙海芗剧团等其他芗剧剧团也多次赴台、赴东南亚国家演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出去进行交流演出的芗剧团并没有局限于有政府支撑的公办剧团,民间职业芗剧团中也有许多剧团走出国门进行商业演出,如龙海的漳州艺术芗剧团2011年就在马来西亚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演出活动。
当然,芗剧在海外的传播发展也并非仅仅局限于赴外演出,台海两岸和东南亚国家的芗剧学者与杰出演员还通过召开芗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共同探讨芗剧的发展历史与艺术个性,探讨芗剧当下面临的发展问题与解决之道,积极为芗剧的传承发展献谋献策。早在1995年,陈世雄、陈耕等 8 位闽南学者就应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的邀请,赴台参加首次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
芗剧发展面临的挑战
由于表演时间不固定,不少演职人员纷纷转业,人才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从事芗剧剧本创作和演出的人才大部分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艺人,他们尽管年事已高,但仍然喜欢或热衷于创作芗剧。但是与此相反的是表演芗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为很少有年轻人热衷于芗剧。由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农村紧跟着城镇步伐,呈现出城镇化的趋势。所以芗剧正不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芗剧公益性的演出越来越多,而剧团又需要财政支出以购买一些设备服饰配件等,这造成资金压力大,导致剧团许多演员的流失。
芗剧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路径
芗剧创作团队应适当地推陈出新,以顺应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发展潮流,写出既适合老年人看的剧本又让年轻人提起兴趣的剧本。比较专业的剧团可以加强对传统剧目的排练力度,积极运用现代社会的舞美形式,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标准,以适合他们的口味。
设立专门为芗剧服务的剧院,定期到各个社区或者中小学进行芗剧表演。提高一些年轻人对芗剧的兴趣,扩大芗剧受众人群。
将芗剧作品拍成影视作品或者录音作品,这样既可以减轻芗剧团的资金压力,也可以节省芗剧演员的体力用来促进排练更好更优秀的剧目,省时省力。还可以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芗剧,喜欢上芗剧的人也越来越多。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培养喜欢芗剧的年轻人,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全国各个地方的戏剧学院或者艺术表演院团进行学习进修,让年轻人有在中国乃至世界崭露头角的机会,不仅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对提高芗剧的知名度也有很大的帮助。